新闻动态

82年徐向前接受采访坦言:我负责任地说,我没有看到过草地密电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93

1982年8月14日早上,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廖盖隆等人来到北京后海,与徐向前元帅进行了交流。这次会面的重点围绕红四方面军和西路军的过往展开讨论。

红四方面军的历程中,1935年9月的草地分兵是一个关键节点,而关于“草地密电”的各种说法更是这一事件的核心。

关于"草地密电"事件,徐向前元帅明确表示:"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,我从未见过张国焘发出所谓'用武力对付中央'的电报。"他强调自己没有亲眼目睹这份电报的存在。

徐向前元帅曾提到,红军在保密方面有严格的规定。特别是涉及机密电报时,通常指定专人负责翻译。电报接收者是谁,翻译完成后就直接呈递给相关领导。这类电报并非公开信息,普通人员无法接触,这是军队保密制度的核心要求。张国焘发送的电报也是由特定人员翻译的,但关于“草地密电”的具体翻译者,我并不清楚。至于这封电报是否存在,或者有谁看过,我也无从得知。这些内容更多是过去流传的说法。

党史研究室的廖盖隆副主任告诉徐向前,之前宋侃夫同志曾到他们部门讨论过这封电报的事情。

宋侃夫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过总指挥部电台台长和总部电务处处长,同时兼任第三电台台长。他曾向廖盖隆透露,当时红四方面军的所有电报都经过他手,但他从未发出过带有“武力解决”字样的电报。不过,宋侃夫也提到,张国焘确实发出过要求四方面军南下的电报。

徐向前明确表示,确实收到了关于南下的电报指示。他承认,当时决定执行南下命令是一个错误的决策。

廖盖隆认为,中央领导察觉到张国焘意图让四方面军向南移动,这一信号让他们意识到形势严峻,于是迅速决定脱离四方面军,向北转移。至于那份南下的电报,有人推测它就是传说中的“草地密电”,但关于电报的具体内容,目前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。

总的来说,情况可能有两种:一是“草地密电”确实存在,但徐向前和宋侃夫并未亲眼目睹,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相对较低;二是“草地密电”被普遍认为是那封著名的南下电报,不过关于电报的具体内容,特别是是否包含“武力解决”这一关键措辞,大家的看法并不一致。

徐向前和宋侃夫都确认,张国焘确实在1935年9月8日晚上10点发了一封南下的电报。

徐向前和陈昌浩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两位重要领导人。他们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关键作用,尤其是在鄂豫皖苏区的建立和发展中。徐向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著称,而陈昌浩则在政治工作方面表现突出。两人密切合作,共同推动了苏区的巩固和红四方面军的壮大。他们的领导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
右路军需立即着手南下事宜,尽快解决相关准备工作。同时,询问右路军的御寒装备是否已备妥,请迅速回复。三军将暂时停止向罗达方向前进,等待进一步指示。

这封电报极有可能就是所谓的“草地密电”。杨尚昆曾指出,军事电报通常采用特定密码发送,并根据保密程度划分不同等级,因此都可称为密电。中央北上后,给张国焘的电报开头就提到“陈(昌浩)传达了右路军南下的命令”,随后指责张国焘“未经中央批准,擅自将部队调往对红军极为不利的方向”。这表明中央已经掌握了此前那封电报的内容。

电报中最核心的内容是:“暂缓前进……右路军马上准备南下,立刻想办法处理南下的问题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收件人只有“徐、陈”两人,并没有抄送给中央。这意味着张国焘直接绕过了中央,私下命令右路军迅速南下,并要求他们“想办法”解决南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。那么,这里的“想办法”到底意味着什么?在当时双方意见严重对立、张国焘手握重兵的情况下,这份电报虽然没有明确提到“使用武力”,但从措辞中已经能感受到其中暗藏的危机和阴谋。

廖盖隆指出,中央在收到张国焘要求四方面军南下的电报后,意识到形势严峻,随即决定带领四方面军向北转移。这一分析具有相当的合理性。

如果您喜欢阅读我的内容,只需点击“”按钮。这样,您将成为我的忠实读者,之后就能及时收到我发布的所有新文章。(注:由于平台规定,只有通过更多互动,您才能被认定为我的忠实粉丝。)



上一篇:凭《哪吒2》电影票根游海口这些景区,福利多多→
下一篇:“开盒挂人”侵害公民数字人格,案件不能烂尾